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中心>>研究工作>>正文
研究工作
 首页 
 概况 
 研究工作 
 科研要闻 
 通知公告 
 科研成果 
 研究团队 
 联系我们 
研究工作
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结构安全与防灾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
2022-09-01 23:00  


一、日常运行管理

工程研究中心是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依托构建的,为促进本行业技术创 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而设立的工程化研究平台,体现了湖南城市学院以持续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战略,强调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结合;由依托单位选定的中心主任负责决策;对内整合学校人才、资金、研发条件等多种资源,对外整合企业、行业、社会等 优势资源。

实行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制,设主任1名,由黎永索教授担任,副主任2名。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根据专家委员会制定的研究方向,提出岗位设置计划,聘请研究团队和课题组长,主持工程研究中心会议,提出和执行财务预算,组织和领导工程研究中心的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和行政管理,实施对外合作和交流。

实行技术委员会负责制,技术委员会指导工程研究中心的学术方向、研究领域布局,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对工程研究中心重大发展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负责审议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规划与运行管理制度、论证大型仪器设备采购计划、监督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运行情况、进行开放课题的评审和考核、绩效考核、科研成果考核等工作。技术委员会每年组织学术年会1次,由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对年度工作进行汇报、总结。技术委员会对各研究方向的工作做出评价,并对下一年度工作提出建议。

加强知识产权产出、管理、实施和保护。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在工程研究中心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均应署本工程研究中心名称,中文名称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结构安全与防灾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英文(Huna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tructural Safet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for Urban Underground Infrastructure)。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工程研究中心工作规划

1)工程中心的主要研究任务

研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结构灾变机制及控制模型,包括建立多种因素作用下地下建筑结构的动力学模型及灾变模型,揭示地质结构与地下建筑结构间的互馈规律及灾变机制,构建基于施工扰动及运营荷载下的城市地下空间灾害风险控制模型和地质结构单元动态互馈的地下建筑结构灾变动态控制模型。

研究建立基于智能多传感器集高精准变形监测终端、声表面波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于一体的“地下物联网”变形监测系统,利用卫星遥感+地基/星基增强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形成了全方位地上地下立体监测网,实现对地下结构形变及地表沉降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功能。

对基础设施结构在建设中多因素风险辨识与评估,研究基于模糊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地下空间多灾种进行分析评价,确定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建立基于多因素风险评价模型,结合监测数据验证评价模型,确定设施结构安全评价等级,为防灾预警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科学合理确定多灾种的评价指标、多灾种评价指标权重、多灾种评价方法等方面,形成地下工程基础设施结构多灾种安全综合评价体系。

形成一套安全监测和防灾预警一体化理论和技术、传感与检测理论和技术、人工智能(AI)理论和技术、深度学习算法理论和技术的地下空间安全环境的动态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城市的地下空间安全防灾环境的动态实时监测。

建立基于地下物联网和多传感器探测技术实施防灾减灾地方性标准和成套“防灾预警系统”;建立一套城市地下空间火灾害检测监控和预警定位系统;开发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灾害演变可视分析方法。

2)科研条件方面,工程中心建设拟投资1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00万元,流动资金200万元。

3)人才队伍方面,采取聘请、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二年建设期内,拟从学校层面出台和落实一系列聘请、引进和自我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完善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4)开放合作方面,通过产学研结合、学校与地方结合、国内外交流等多种形式,形成以研究、开发为主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开放合作。

5)运行管理方面,实行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分开,工作管理上,完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制、研究团队和课题组长责任制;学术管理上,完善技术委员会责任制,做到研究中心运行高效有序、充满生机活力、利于科研创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