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土木水利硕士点建设报告
一、学位点基本情况
(一)学位点方向布局
学位点围绕土木工程核心领域,聚焦绿色城市发展目标,侧重装配式建筑设计、BIM技术的应用研究,研发绿色节能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深化桥梁与建筑结构耐久性研究,形成结构检测、可靠性评估与维修加固的关键技术体系。围绕湖相软土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边坡、路基与隧道等岩土工程,研究其受力变形机理、设计理论与施工监测方法,形成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体系。
(二)学位点梯队建设
学位点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专业化师资队伍。2025年新增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人,新增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人,新增博士2人,梯队整体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强实践”的特点,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引领、中青年骨干为核心、青年博士为储备的人才梯队格局。
(三)学术平台支撑
学位点拥有完善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体系。年度内新增省级平台1个(装配式建筑湖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该平台聚焦绿色建造、装配式建筑等核心领域,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
(四)人才培养定位
学位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产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本科教育开设土木工程、智能建造等专业,研究生教育聚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培养,形成了多层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年度建设进展
(一)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1.论文发表质量与数量双提升
年度内发表C刊以上学术论文43篇,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隧道工程等多个领域。其中,SCIⅠ区收录论文2篇(含ESI高引1篇),SCIⅡ区论文8篇(含ESI热点1篇、ESI高引2篇),SCIⅢ区论文15篇(含ESI高引3篇),SCIⅣ区论文8篇。
学生学术成果显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4篇,其中Ⅲ类期刊论文1篇,Ⅳ类国际刊物8篇,省级刊物3篇,公开刊物2篇。
2.著作教材出版成效突出
出版《管幕预筑法建造地下空间实践与创新》等专著3部、《土木工程智能施工》等教材3部。
3.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充足
获批各类纵向项目3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含面上项目4项、青年项目2项、联合项目9项、重点联合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优秀青年项目7项,省级教改项目9项,研究生省教改项目1项。
横向科研项目稳步推进,年度内签订横向项目14项,合同金额均在5-20万元区间。
4.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
年度内获授权知识产权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二)学位点梯队结构持续优化
1.高层次人才引育成效显著
新增正高2人,均为学位点核心研究方向的骨干力量,新增副高3人,新增博士2人。
2.师资队伍能力全面提升
获湖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教师主持省级教改项目9项,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三)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1.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突出
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2.课程思政与教学建设成效显著
课程建设取得重要突破,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隧道及地下工程》。
3.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学生发表14篇学术论文,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横向技术服务,积累了工程实践经验。
(四)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开展
1.协办高水平学术会议
年度内协办各类学术会议4次。包括第四届全国冷弯型钢结构学术会议、第11届智能制造与建造国际会议、第十一届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建设研讨会、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
2.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31人次,涵盖全国性、国际性、地区性会议,如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全国车桥耦合振动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年会等。
3.邀请专家开展学术讲座
年度内邀请国内外高校、企业及行业协会专家开展学术讲座13人次。邀请专家包括湖南大学卜良桃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李占杰教授等,讲座主题涵盖超高性能材料加固技术、智能建造、桥梁设计等,为师生提供了前沿学术资讯与行业动态,促进了产学研融合。
(五)服务社会能力持续增强
1.决策咨询成果获高度认可
2项决策咨询报告获政府部门采纳与肯定,《益阳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研究》获益阳市长熊炜肯定性批示,为益阳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参考,《关于地空经济办理建议》获益阳政协表扬,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
2.技术服务覆盖多个领域
通过横向项目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覆盖交通建设、水利工程、矿山安全、装配式建筑等多个领域。如临武县土楼冲尾砂库提供岩溶评价与治理技术服务,支撑了地方工程建设与企业技术升级。
3.促进地方产业技术进步
部分科研成果通过技术服务、咨询报告等形式转化应用,如水泥改良花岗岩残积土技术、隧道地表沉降预测方法、装配式构件性能优化技术等,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存在问题和未来规划
(一)存在问题
1.高端科研成果与标志性奖项缺失
年度科研成果数量充足,但高端成果占比偏低,缺乏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学术成果,年度内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获奖,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与行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横向科研项目规模与层次偏低
年度内14横向项目均集中在5-20万元区间,无50万元以上的大额标志性项目,服务地方产业的深度与广度不足。横向项目多以技术咨询、小型试验为主,缺乏与企业联合开展的核心技术研发、重大工程技术攻关项目,产学研融合的深度与可持续性有待加强。
3.学位点方向特色与集聚效应不足
学位点研究方向涵盖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等多个领域,虽覆盖面广,但在支撑地方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特色不够突出。各研究方向相对独立,缺乏跨方向的协同创新,学位点特色品牌尚未完全树立。
4.人才培养高端成果与创新能力不足
学生高端学术成果产出较少,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高分区、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有限,缺乏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5.学术交流层次与对外影响力有限
学术交流以协办会议、参与会议为主,未主办国际、全国性高水平学术会议,缺乏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国际交流参与度不足,年度内无访问学者派出或引进,对外学术影响力与话语权较弱。
6.师资队伍结构与高端人才储备不足
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仍有优化空间,缺乏国家级人才、行业领军人才的引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工程实践经验有待提升,部分青年教师缺乏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的经历,影响了学位点的可持续发展。
(二)未来规划
1.聚焦核心方向,培育高端科研成果
凝练特色方向:聚焦装配式建筑、水利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等地方急需领域,整合科研团队,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形成2-3个在省内具有领先优势的特色研究方向。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部级重大科技专项等高端项目,鼓励跨学科、跨单位合作,提升项目层次与经费规模。
培育标志性成果:聚焦重大项目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集成与提炼,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获奖,培育1-2项具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每年新增发明专利5-8项,推动3-5项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
2.深化产学研融合,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主动对接湖南省“十五五”水利工程、装配式建筑产业重大项目,如湘江流域治理、装配式建筑产业等,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重大工程技术服务,力争每年新增1-2项50万元以上大额横向项目。
3.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课程体系:对接产业前沿技术,增设智能建造、水利工程数字化、装配式建筑设计等课程模块,增加企业实习、工程实训的课时比重,与企业共建2-3个高水平实习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与培育力度,力争每年获批国家级项目2-3项,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横向技术服务,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培养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
4.提升学术交流层次,扩大对外影响力
主办高水平学术会议:联合国内外高校、行业协会,每2年主办1次学术会议,聚焦装配式建筑、水利工程等特色领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位点的国内外影响力,每年协办2-3次高水平学术会议,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合作。
打造高端学术讲座品牌:定期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行业领军人才开展学术讲座,每年邀请国际专家3-5人次,国内顶尖专家5-8人次,形成常态化、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机制,拓宽师生学术视野。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梯队结构
引进高端人才:围绕特色优势方向,制定专项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国家级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每年引进高端人才1-2名、博士3-5名。
培育青年骨干教师: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导师制、科研项目历练、工程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参与重大工程技术攻关。
6.强化平台建设,提升支撑能力
升级现有平台:充分发挥绿色建造现代产业学院的作用,完善平台运行机制,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测试中心,提升平台的科研服务与成果转化能力,升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添置先进的实验设备与仿真软件。
申报高端平台:联合地方政府、企业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力争3年内获批1-2个省级科研平台,提升学位点的科研支撑能力与行业影响力。